簡介
鎮域面積66平方公里,轄東街、西街、北街、南街4個居委會,有老莊、西關、南關、北關、老佟莊、范大樓、姜花園、五里堂、展莊、商墓、薛小樓、蔡莊等33個行政村。人口5.1萬人,耕地5.6萬畝。其中鎮區建成區面積3.25平方公里,鎮區常住人口2.68萬人。
2000年,利民鎮被列為“商丘市小城鎮建設重點鎮”、商丘市鄉鎮企業“十強鄉鎮”;2004年,被河南省綜治委評為“河南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鄉鎮”;2005年10月,利民鎮被中央文明委命名為“全國文明鄉鎮”。
歷史
利民自古人傑地靈,人才輩出。據史料記載,舜之子商均封於此,建立古虞國,建都綸城(今利民鎮)。
後到夏禹第六代,奸臣篡位,少康避難到有虞氏(即虞國),隱姓埋名改稱杜康。他先後做了牧正(管畜牧的小官)、庖正(管膳食的小官),並發明了簸箕、掃帚和秫酒,被後人尊稱為“造酒的鼻祖”。後來,少康以此為根據地,帶領兵馬殺了篡臣,恢復了夏朝統治,成為“中興”的明主。
秦統一六國後,這裡被編為虞縣,歸屬碭郡。虞縣之名,由此開始。此後,這裡為歷代縣府所在地。西臨空桐、夢渚兩澤,有“水鄉澤國”之稱,是政治、文化、商貿中心。明朝嘉靖九年(1530年),虞國故城被黃河水淹沒。 現在的利民鎮老城是明朝弘治九年(1496年)重建的縣城,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。面積約2平方公里。初築土城,牆高5米,設4門,東曰“賓陽”,南曰“薰風”,北曰“拱辰”,西曰“望汴”,4門都建有高大的城門樓。嘉靖十年(1531年),縣治遷於此。崇禎八年(1635年),范良彥、楊春育捐資將土牆改築磚牆;明清兩代,又對城牆多次修繕。護城河外有護城堤,周長5公里,堤高約7米,堤上原有魯班廟、火神廟、玉皇廟、三教堂、山西會館等建築。4關堤口有土城門,門外有石牌壇。城東南隅有總排水溝,名水門閣。老城環城有護城河,面積1.2平方公里,深4米左右。河內高處原有地藏庵、觀音閣、泰山廟、歇馬亭等建築。城內中間為大隅首,有4條大街及書院胡同、道院胡同、陳胡同等小巷。城內有舊式樓房70多座,還有9閣10牌坊。新中國成立後,城牆、城門逐漸被拆除。1949年利民鎮稱城關區。
1954年,谷(熟)虞(城)兩縣合併,縣城遷馬牧集後,改稱今名,隸屬利民(區)鄉,1981年3月,恢復縣轄鎮建制。利民鄉即現利民鎮新鎮區,原為虞城縣城關區,鄉政府駐利民鎮。1949年為第一區,1958年成立利民人民公社,1981年3月分出利民鎮,1983年改為利民鄉。2001年4月,原利民鎮、利民鄉合併建立新的利民鎮。
利民鎮是一座歷史名城,文物古蹟頗多,據歷史記載考證的有商均墓,明刑部尚書楊東明墓、栗王墓和舊城遺址等。
利民鎮除歷史文物古蹟外,還保存著一個古代護城河,護城河位於老城四周,正常水位面積為0.16萬畝,水深1-4米,盛產魚蝦。護城河經四門入口自然分隔為東城湖,西城湖,南城湖和北城湖四個部分,湖水清澈見底,湖面波光粼粼,沿湖有花圃及涼亭,將來可作為利民鎮一處重要的旅遊開發區。
經濟
2003年12月16日,中共中央總書記、國家主席 胡錦濤到利民鎮視察,並對利民鎮的小城鎮建設作出重要指示。利民鎮黨委、鎮政府認真貫徹總書記指示精神,全面加快了城鎮化建設步伐。他們邀請了上海同濟大學的專家對利民鎮城鎮規划進行修編,把利民鎮定位成具備產業組裝和產業結構調整功能,集觀光旅遊、生態農業為一體,種、養、加工相結合的工農一體化的小城鎮。
利民鎮持續實施工業立鎮戰略,千方百計發展民營經濟,使民營經濟成為利民鎮經濟的主要支柱。他們加強產業結構調整,促進農業產業化、工業化,使利民鎮的農產品深加工企業從規模上不斷擴大,從質量上不斷提高,從技術上不斷更新,從競爭力上不斷改進增強,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農產品食品加工集群。目前,該產業集群區內聚集相關民營企業40多家,其中包括在全國民營企業500強中列第42位的科迪集團。
利民鎮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主導產品主要包括罐頭、速食麵、乳製品、速凍湯圓、速凍水餃、速凍薺薺菜、速凍甜玉米顆粒、粉條、分割肉等20多個品種,年產值達19億元,發展了奶牛養殖基地、甜玉米種植基地、薺薺菜種植基地、優質專用小麥生產基地等農產品生產基地16個,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1萬餘人。
小吃
利民羊肉湯 利民羊肉湯在利民鎮是最美味的小吃,在周邊縣市也享有盛名。做前,選用當地健壯的山羊,現用現殺,先是用羊骨,油熬制老湯,每天凌晨4點鐘開始上鍋,放上白芷,花椒,丁香,三代,草果,小茴,辣椒等十九味傳統作料,煮湯時放上鮮羊肉熬煮,肉熟後撈出待用。食用時把羊肉切成薄片,放在碗中,用沸湯沖涮三遍,加入調料,味素,香菜,蔥片等,然後用鍋中的沸水沖成羊肉湯,特色為“三清”即上層油清,中層湯清,下層肉清,整體清澈通明,一眼見底。味道鮮美,清香可口。再配帶燒餅共食,更美味佳肴。利民羊肉湯,曾在1993年受到“鄭州晚報”的專題報導,於2000年又被商丘市政府評為優質菜點。
文化
2004年,在虞城縣政協文史委員會的幫助下,虞城利民鎮十幾名離退休老幹部、老教師成立了利民鎮文史研究小組。幾年來,他們不辭辛苦,不畏微詞,調查走訪、實地勘查,攝影、拓印,千方百計蒐集資料。幾經不懈,先後發掘石碣碑刻20多通,匾額10多塊,攝影圖片30多幀,撰寫文章100餘篇。分別在各級報刊發表數十篇,後又編印成冊,名叫《古虞滄桑》分上、下兩冊,約40萬字。
現今利民鎮乃老虞城所在地,有著四千多年的歷史。據清光緒二十一年本《虞城縣誌》記載:“蓋自封建變為郡縣,地名因革不知幾更。虞城彈丸,自肇封迄今數千年,其間曰國、曰縣、曰州、曰城,不無有異,而虞之號未嘗易也。”“虞之為國古矣,有夏之際,列封於此,蓋一都會也。間嘗登城四顧,西望而思吊睢陽之百戰;極目於東方,則芒碭五色之氣煙銷而浪滅……黃河如帶,芒山若碭,枕之於以閼伯之國,連之以葵丘之疆。”
古蹟
利民鎮境內名勝古蹟和古代建築甚多。為人矚目者,古蹟有:商均墓、楊陵、田珍墓、馬文升陵墓、張鵬翼諭祭林、文殊庵、開元寺、黎丘寺、三清觀等;古代建築有:許家三進四合院、劉家三進四合院、蔡家二進四合院、徐家四合院、范文正公祠、黌學、城隍廟、三皇廟、文昌閣、魁星樓等等,不一而足。更有免園禾黍、龍岫煙雲、李令甘泉、商均古墓、孟瀦春遊、綸城晚眺、小股流清、百室呈芳八大景點,讓人流連忘返。唐李白、高適等大詩人和歷代文人騷客常到此遊覽並吟詩作賦。
名人
利民鎮歷經許多朝代,名人輩出。據不完全統計,文武進士58人,文武舉人198人,撥貢、貢生、廩生更是多如牛毛,數不勝數。其中為宦政績卓著、影響較大者也不乏其人。後漢的盛允,唐朝的盛師彥、劉師立,宋朝的王堯臣(狀元)、趙概(探花),明朝的楊東明、沈鯉、田珍、范志完、范志懋、范良彥、張鵬翼,清朝的許士正、許容、葛峻起、劉夢雄,近代和當代的豫東紅臉王唐玉成、教育名流高晴齋、謝新贏,名醫楊贊華、張榮懋、戲曲作家范乃仲等等,可謂眾若群星,映日輝月。虞城縣雖是彈丸之地,實則歷史悠久,文化燦爛,寶藏豐富,文化底蘊深厚。古虞歷史文化是炎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;古虞歷史文化是炎黃文化研究不可缺少的一頁。